土葬、火葬、水葬、天葬 人終有一死, 但并不是所有人離開后 都會選擇“入土為安” 。。。
懸棺葬是中國古代 南方少數民族地區 葬式的一種。在江河沿岸選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于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懸置越高,表示對死者越是尊敬。 也有人決定死后把器官和遺體捐獻出來,以另一種方式看世界。 比如說,有史以來第一個自愿將自己的遺體變成“數字化尸體”的人 Susan Potter (蘇·波特)。
波特的數字化軀體 圖片引自《國家地理》 2015年,87歲的老太太蘇·波特在美國丹佛一家臨終關懷醫院因肺炎去世。在生前她定下一個特別約定:自愿為醫學事業捐贈自己的遺體。她的遺體在60天內被切成了2.7萬片,用以記錄人體的每一個細節,最后被復盤為一具“數字化尸體”。
波特的頭部橫截面,為了穩定,它被包裹在聚乙烯醇中。所有切片經過3年多的艱難保存后被數字化,用于教學工作。 而就在今年,又有人搞出一種與眾不同的新方法離開這個世界~ 幾周前,荷蘭海牙首次舉辦了一場“回歸”自然的特殊葬禮。
在這場特殊的葬禮上,逝者被安放在由以蘑菇纖維菌絲(Mycelium)為材料,制造出會呼吸的"活棺材"里告別這個世界。而這也是全球首例通過這種方式舉辦的葬禮。
這個棺材,就是荷蘭代爾夫特市的 Loop 初創公司與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和萊頓自然生物多樣性中心(Naturalis)的研究人員共同開發推出的一種新型環保棺材—— Loop 活棺材。
這種“活棺材” 的材外觀為灰白色,和常見的木質棺材有明顯的不同。 其重量大約相當于一個相同大小的宜家櫥柜,埋在地下會幫助尸體更快分解,以加速尸體堆肥的過程。
堆肥,是指被分解和回收的有機物質作為肥料和土壤調理劑。 沒錯, 死了也要為社會多做一點貢獻!
人體堆肥的速度取決于各種條件。 以傳統棺材為例,它需要長達十年以上的時間身體才會最終腐爛,棺材上涂過漆的金屬部件和人的衣物等都會使其保存更長的時間。
而這種由植物和樹木根部的菌絲制成的新型棺材,能在兩到三年內完成整個過程。 它不僅加速了人在死亡后的分解、將人體轉化為營養,同時還中和、清除了土壤中的有毒物質,讓周圍土壤的質量得到改善,為新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更豐富的條件。
所以,這種菌類棺材會讓人體身上的養分也被有效轉化到土地,讓人們再次與大自然融為一體,肥沃土壤,滋養自然的欣欣向榮,而不是污染土壤,最終完成從生到死一個完整的“循環”(Loop)。
每個活棺材都能在七天內成長并成形。 制作時需將干草等放在模子里,加入選出的菌絲體與有機基質的混合物,定期澆水,等菌絲體長成棺材的形狀,然后自然晾干使其停止生長,便可以制成完整的有機和生物材料棺材。
菌絲體被研發人員稱為“自然的回收者”,它通過分泌酶來分解生物聚合物,并將二氧化碳釋放回大氣中來喂養真菌,不斷尋找廢料以轉化為環境的養分。 一旦菌絲暴露在地下一段時間后,它就會重新開始生長,開始堆肥的過程。正如設計師所說,整個生產過程都是被動的,這意味著它不需要任何能量,熱量或光。
這款菌絲棺材目前已在荷蘭發售,經測試后,兩家葬儀社已經開始使用。 最后,要說唯一的缺點,這種棺材有點兒貴,一副 Loop 棺材要價1,500 歐元,折合人民幣11920元,第一批已經賣出10 個。研究人員表示,未來如果能量產的話,棺材的售價會更便宜。
Btw, 這個棺材的研發人員 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你是廢棄物,還是養分?” (Are you waste or are you compost?)
新設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