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
% ~9 M" K+ ~% p( L# n 倉管員小鄭日前到財務部辦理辭職手續。恰逢月末,財務部的張經理很忙,讓小鄭跑了兩三趟、等了大半天才讓人家辦了相關手續……
4 a2 ~$ @8 ~7 G5 O2 M! R+ s. i 張經理心里有些過意不去,于是就和小鄭聊了兩句。小鄭剛來兩個月,張經理對他不太熟,就按慣例問了問他諸如為什么要辭職之類的問題。這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
/ s) B: N% w) h: V7 e Y2 V 小鄭說:有一次,他代別人管一類桶裝化工物料,那天現場生產人員來領料,領料單上填寫的請領數及實領數均為400桶,現場生產人員說只要拿200桶(即實領數的一半)就夠了,而且現場生產人員還強調說已經和倉儲部經理打過招呼了。小鄭為人老實,說你開400桶我就發400桶,要么實領數就改成200桶……爭執不下時,倉儲部經理出面協調平息了這事。在這以后的日子小鄭就不好過了,所以,小鄭只好走人了…張經理一聽,心里咯噔了一下,有些納悶,這些人到底在做什么呢?9 I& V2 Y7 t7 T7 o. S5 S( ^, Q
懷著這樣的疑問,張經理突擊抽盤了這類物料。- h) X* U9 c/ R! [+ {
雖說倉庫數量賬上與實物相比多了一部分材料,可生產人員開具的領料單(已領料未入賬部分,事后證實該單系生產人員根據各周的生產進度安排填開的空白領料單放在倉庫,以便突擊盤點時填補差額)能夠填上這塊差額,這項未達賬調整后,賬實完完全全相符……+ ^2 z \# X7 W% A- O- E
張經理又叫成本會計分析這幾個月來該類物料的投入產出消耗情況。分析結果,這幾個月發生額與產量變動較為正常,也沒有太大的波動……; \9 L5 r6 k4 L1 o, }- n* S5 m% i
眼看著山窮水盡、招數用盡,卻未見成效,這下子把張經理難倒了,心想:難道是辭職的員工毀謗、造謠,故意捏造事實;或者他自己誤會了倉儲部經理的實際意圖;再或者難道倉儲部經理只是為了掩蓋上一次的發料錯誤? 1 @6 K2 S5 f3 c: V. d+ {: ?
張經理突然靈光一閃,有了主意。原來,公司包裝物報廢出廠時均有完整的記錄,每天報廢多少個空桶,門衛那邊天天都有記流水賬…..
. j+ [7 z& _8 J! D 這一整理門衛的流水賬,結果很快就出來了。原來公司這一年來賬面上最近使用掉60萬桶,門衛卻只出廠了30萬個空桶。也就是說在采購的驗收環節上出了問題,采購60萬桶,實際到貨只30萬桶。公司外部廠商的相關人員配合,同時公司內部倉管人員驗收不實,又加上公司內部生產人員配合消化,這種多部門、多環節參與的舞弊,行為隱蔽、性質極其嚴重…… ( m' H; U; S/ L( n) E9 m- {
小結:“內控無小事”,細微的控制點有可能會潛在重大的風險或者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
, H& E* H3 A1 H, m7 o7 z
8 w' k7 O6 J/ y# J4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