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最近著實有點火啊。藥盒上各式各樣的姿勢都快被網友們給玩壞了:
; h+ f2 q- B6 p2 X
8 }% u z+ m0 |6 h1 D△素材來源:抖音博主“小麥膚色”
e; ~* I8 ^6 K7 w甚至有網友還調侃道:“哪個姿勢的布洛芬更有效?” …… 不過言歸正傳,讓布洛芬如此火爆的真正原因,正是因為它在病毒“突襲”的當下,對人們止痛上的神奇療效。 甚至很多人開始把它稱做“續命神器”了。 不過家人們,你知道是誰發明了布洛芬嗎? 事實上,相比布洛芬的名氣,他的發明者在此前一直可以說是無人問津的狀態。 直到2019年他的去世,斯圖爾特·亞當斯(Stewart Adams)這個名字才逐漸走入公眾的視線。 * `! v, h7 d0 Q% ~5 q: _. k8 W9 d
4 `8 ?; r! J1 m! t- a2 C4 P5 M. _; [& {! c# i2 ]0 f" E; t( F
而且更令人意外的是,布洛芬的成功,竟然與亞當斯早年前的一場宿醉有關……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4 h, ?- M; F( k, _ 一場宿醉后的成功亞當斯1923年出生于英國北安普敦郡,16歲時他便選擇輟學,對前途可謂是一片迷茫。 但從事后來看,他當時的這一選擇卻是拉開了發明布洛芬的序幕。 離開學校的亞當斯先是來到了英國Boots公司的藥房當學徒,但他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并不是賣藥。 相反,他似乎更迷戀于化學和藥學相關的工作。 于是在三年之后,亞當斯在公司的資助下,順利進入諾丁漢大學攻讀藥學專業,并成功拿下學士學位。 后來他又在利茲大學獲得藥理學博士學位。 1952年,29歲的亞當斯選擇回歸Boots公司,并從事研發相關工作。 當時他被分配的一個任務就是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找到一種新的非類固醇消炎藥。 于是,亞當斯便把研究聚焦到了阿司匹林的藥理上,而在此前似乎是沒人嘗試過這種方式。 因為阿司匹林雖然早在1897年便被提出,也可以用來止痛。 但由于當時需要服用它的劑量一般都很大,所以隨之而來的副作用也是相當明顯(過敏、出血、消化不良等)。 換言之,在上世紀50年代的英國,阿司匹林是處于“失寵”一樣的尷尬狀態。 為了能夠尋得合適的替代品,亞當斯便找到了2位得力干將幫忙——化學家約翰 · 尼科爾森博士(John Nicholson)和技術員科林 · 伯羅斯(Colin Burrows)。 他們合力測試了600多種化合物的效果,關鍵就是要找到一種耐受性良好的藥物。 0 l/ e+ L+ Q! l
3 }5 @4 A& O8 F4 O6 v- ^6 m△圖:三人在Boots公司測量炎癥程度
, i D2 R4 A$ N這一找,便是十載光陰。 期間雖然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但有四種化合物是走到了臨床試驗階段的。 但卻因為它們在治療過程中依舊會呈現副作用而最終被取消。 大約在1959年年底,團隊開啟了另一個研究思路——發射性研究。 通過這種方式的研究,團隊成員發現此前的化合物之所以會出現大量的副作用,是因為它們會被人體的各個組織大量吸收。 于是團隊便通過化學方式對化合物做了相應調整——把乙酸變成了丙酸。 而再經過放射性研究之后發現,如此調整就會讓很小一部分的化合物被人體吸收,由此便可大幅降低藥物帶來的副作用。 而布洛芬,便是其中之一:一種叫做對異丁苯丙酸的化合物。 不過促使布洛芬后來取得成功,還離不開亞當斯一次宿醉的經歷。 當時他有一場非常重要的會議演講,但前一天由于和朋友們“推杯換盞”喝了太多,導致第二天醒來還是處于宿醉狀態,頭痛不已。 為了不影響自己的演講,亞當斯便決定服用600毫克對異丁苯丙酸化合物來試試。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效果簡直是意外的好。 這次意外的發現讓團隊興奮不已,他們立即推進了對此的研究,在不久之后對異丁苯丙酸很快便通過了臨床驗證。 值得一提的是,“宿醉風波”并不是亞當斯第一次在自己身上做試驗,在此之前也是服用過幾種化合物,但亞當斯回憶起當時這段經歷時說: 嘗試這些藥物很重要,我很高興能成為第一個服用布洛芬的人。
1962年,Boots公司為布洛芬申請了專利。 在等待了7年之后,也就是在1969年,布洛芬作為一種處方藥最終得到了英國的批準。 而到了1983年,由于患者們在使用布洛芬時一直處于一個相對“安全狀態”,因此被批準成為了非處方藥。 再后來,布洛芬便開始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并風靡。 , i- Z3 P7 ]* W
火到什么程度? 亞當斯回憶自己在阿富汗的旅程時這樣說到: 甚至連開伯爾山口沿線的偏遠鄉村藥房,都在賣布洛芬。
也有統計表明,在美國每3秒便會有一盒布洛芬出售,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 {/ d0 A" {5 ^) J$ [
; _0 p- q" \3 C- A. Z& H# U1 H
" z/ w4 X3 U' Y布洛芬是怎么起作用的?就像布洛芬有不同“姿勢”的包裝一樣,牙痛、姨媽痛、肩周炎……不同部位的疼痛,只需吃下一片布洛芬就能緩解。 不過,你有沒有好奇過,你吃下的布洛芬是怎么精準找到人體內的疼痛位置的? 當我們咽下一粒布洛芬時,它首先會進入到胃部,胃酸會對布洛芬的膠囊外殼進行溶解。 釋放出的布洛芬分子們會順勢進入第二站小腸,通過腸壁進入血管網絡的肝門靜脈。 然后到達第三站肝臟,一小部分布洛芬會與肝臟中的肝藥酶結合,從而失去止疼性。 大部分布洛芬會幸存下來,順利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并跟隨血液尋找引起你疼痛的位置。 接下來就是布洛芬大顯身手的時間,在發現疼痛源頭后,布洛芬就會與引發疼痛的特定靶分子——前列腺素開戰,控制住合成前列腺素的環氧化酶。 隨著生成前列腺素的源頭被掐斷,能引發疼痛的前列腺素在體內也越來越少。 整個過程大概需要1-2個小時完成,之后布洛芬會再從血液循環中回到肝臟,轉換為代謝物后,經由腎臟以尿液形式排出。 至此,布洛芬功成身退,人體內的疼痛也得到了緩解。 ; m( W! ?: f& Y7 s
但是,敲黑板,布洛芬也并不是萬能的,在吃之前有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由于布洛芬的止痛原理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也就意味著它只對前列腺素引起的疼痛有用,例如腸胃痙攣吃布洛芬就沒有用。 第二,布洛芬對于消化道的副作用較為明顯。 這是因為合成前列腺素的環氧化酶其實分為兩類,其中1類對消化道黏膜起保護作用,屬于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但往往會被布洛芬一起誤傷,這也導致了有些腸胃本就不好的人可能會因此潰瘍或出血。 最后,對于網友們關心的不同“姿勢”的布洛芬到底有何區別,中國藥科大學國家執業藥師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康震教授是這樣說的: 包裝盒圖案動作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處于運動狀態的動作,而且重點肌肉部位都用‘點’或‘星’等標識進行了標注。 不同“布洛芬”作用不同,緩釋膠囊強項在鎮痛,不是退燒。
康震提示,布洛芬膠囊/片主要用于退燒,而布洛芬緩釋膠囊/片則主要用于緩解疼痛,大家可以按需選取。
; x# T! x+ \2 y e8 @7 ]# P One More Thing隨著布洛芬最近的大火,“布洛芬之父沒賺到一分錢”的話題也是格外火熱。 畢竟亞當斯本人也開玩笑說過: 我可能是唯一一個因為布洛芬而賠錢的。 因為Boots公司從沒有支付承諾過的1英鎊專利費。
然而對此,也有另一種看法: 這位布洛芬之父就是Boots藥研部門專家,職務研發專利,本就歸公司所有。而且,Boots公司給主要研發人員的待遇都很高,不存在沒賺錢的問題。 , D: p& i, J; g" T9 Z* h
& b. C& i, l8 e) y/ |在職在崗搞出的成果,專利和所有權歸公司,似乎也合情合理?
! X9 k* W/ Z- |( [* E9 q/ a& N" v, K4 Z* d& F7 V. [% j2 r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