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6月30日,在蘇聯航天局工作人員滿懷喜悅地打開聯盟號艙門的時候,見到了此生再也不愿意看到的場景——三名本該凱旋而歸的宇航員此刻安靜地躺在艙內,失去了聲息。 聯盟11號開艙現場,人們打開艙門之前并不知道宇航員已經亡了
. O* e! k: r7 C3 l6 o. V
一時間現場嘩然,一片混亂。 關于這場發生在上世紀的悲劇,不僅讓人們滿懷悲傷,更多的還是敲響了“載人航天”的警鐘,讓人們意識到,宇航服的穿戴對于宇航員究竟有多重要。 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場血淚教訓,以及宇航服究竟有何用處。 聯盟11號的悲劇敲響警鐘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隨著人將腳印留在了月球上,蘇聯在這場太空競爭當中不免還是落了下風。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試圖從另一方面入手,那就是率先建好空間站。 1971年,禮炮一號順利升空以后,蘇聯就安排了兩次籌建空間站的任務,分別是聯盟10號和聯盟11號計劃。 聯盟11號的基本結構
3 n- J' v, c* Z _/ T$ X7 S3 }
因為準備的時間太過匆忙,這兩個計劃在實施的時候都遇見了不少問題。 以聯盟10號來說,首次發射倒計時還剩一分鐘時就出現了故障,后來即使成功發射了,上面的宇航員也沒能順利進入空間站。 正因如此,人們就將重點放在了聯盟11號的任務上。 根據資料來看,該飛船在1971年6月6日進入太空,在24小時以后就和禮炮1號空間站完成了對接。完成了相關的檢查工作以后,航天員乘組當中的帕薩耶夫就進入了空間站,為蘇聯創造了又一個“第一”。 聯盟11號升空后與禮炮一號完成了對接
; o# `, l1 ~$ [3 ~2 w" |" S: k/ O: @
按理來說,事情到這里一切順利的進行下去,三名宇航員就能因圓滿完成任務的榮譽載入史冊。 可意外還是發生了。 當他們在返回艙內向地球進發的時候,一個處在軌道艙和返回艙之間的通氣閥門意外開啟。 這說明當時艙內的氣壓出現了恐怖的變化,而且從事故現場的狀況來看,宇航員們似乎察覺到了漏氣,試圖使用手動操作的方式讓艙內壓力維持正常。但最終也沒有獲得成功,他們在完成此項操作前就昏迷了。 聯盟11號艙內的三名宇航員曾嘗試自救但是失敗了 ( ?2 Z/ h4 i- y5 j5 r5 D
后來人們整個事件進行了模擬回顧,發現宇航員們昏迷的時間要比想象中更快。因為在閥門漏氣之后,艙內氣壓和氧氣的變化,讓其呼吸頻率大幅增加,大約在15秒就昏迷了,然后在50秒左右就亡了。 簡單來說,通氣閥門的意外開啟,使得艙內的環境在短短兩分鐘內變得幾乎和太空中差不多。不僅沒有氣壓,還沒有氧氣。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穿戴壓力服或者艙內航天服的宇航員經歷了非常恐怖的事情,他們的肺部因氣壓差而爆開,有著明顯的出血,耳鼓膜也在失壓狀態下破損,三人均有腦溢血的癥狀,血液當中還有高濃度的氮氣。 三名宇航員都有肺部出血的癥狀
' w0 `9 ]! x' z" w7 H' T
后續的事故追責當中,人們找出了多方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宇航員們沒有穿航天服。 根據資料來看,聯盟11號的艙內本來是放得下航天服的,因為它最初的載人標準是兩人,可是為了在太空競賽中占得先機,蘇聯要求將承載量變為三人。 正因如此,艙內就無法再塞入宇航員們的宇航服了。 艙內過于狹小,導致他們未能攜帶宇航服 3 s' a: g/ U6 N. Y
由于此前并未出現類似的事故,所以他們覺得這一次也會這樣幸運,卻沒想到意外還是發生了。蘇聯宇航員付出了血的代價,讓后來的宇航員有了進入艙內也必須穿戴宇航服的規定,生命安全有了保障。 說到這兒,大家可能會感到疑惑,難道說宇航員進入艙內返回地球的時候,也必須穿著那種厚重的宇航服嗎? 難道說宇航員在艙內也穿這種厚重的宇航服嗎? 4 x( P d# S+ P( e5 m
不同宇航服的功能側重點 事實上,大多數人印象中的宇航服都是艙外宇航服。以我國為例,艙外宇航服整體是白色的,看起來非常的厚重。當進行艙外工作的時候,宇航員們都會穿上這種宇航服。 而艙外宇航服之所以看起來這么厚重,是因為有多種功能,就像是一個小型“飛船”一樣,將宇航員包裹在其中。不僅能夠維持正常的氣壓、提供氧氣、保持溫度,多層材料還有一定的防輻射功能。 艙內宇航服有很多部分組成,兼顧了多重功能
0 x6 e; j% a& `$ S
宇航員們在出艙之前,往往就要盡早準備穿戴工作,因為要“一層一層”的穿戴。 穿戴完成之后,還要經過仔細的檢查才能準備出艙,畢竟如果進入太空才發現宇航服也“漏氣”,那就要出現和聯盟11號宇航員相似的悲劇了。相較于他們間接暴露在太空中,這種直接暴露于太空的狀況更加危險。 比如說,如果宇航員的頭盔在作業的時候不小心被“細小的流星體”劃傷,出現了漏洞,那么他們將很快陷入缺氧的困境,也會被失壓折磨。并且由于太空溫度非常低,所以短時間內人體的體溫也會急速下降,亡會來的非常突然。 宇航服破損會使宇航員亡 1 o/ Z3 h& J# ?. L1 F; E" c
當進入艙內準備返航的時候,宇航員們就不會穿著這樣笨重的航天服了,而是要換上室內航天服。所謂的室內航天服要相對輕便一些,它的任務就是應對艙內意外發生的“壓力事件”。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就研發了世界上第一款高空壓力服,這就是后來艙內宇航服的原型。隨著太空競爭愈演愈烈,的艙內航天服也不斷升級,如今的看起來已經非常的輕便了。 艙內宇航服的發展歷程 ! V: S1 S! j6 U" r
我國的載人航天雖然起步比較晚,但是也十分專業。從對比上來說,中國艙內航天服和的雄鷹艙內航天服更加相似,頭盔和軀干自成一體,呈現出高度密封的狀態,采用開放式通風供氧。 為了確保宇航員不受失壓狀況的影響,其中還裝有壓力調節器,能夠為他們創造適宜生存的氣壓,避免他們面對艙內失壓的狀況時,會因為缺氧等原因迅速昏迷亡。 艙內宇航服專注于維持正常的氣壓,避免聯盟11號的悲劇再度發生 ' j! q9 g: v6 {
要知道,如果當年蘇聯的三位宇航員也穿著艙內宇航服的話,就有更充足的時間尋找漏氣的地方,說不定就能解決故障,最終順利返航。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宇航服至今依舊在不斷升級當中,為的就是幫助宇航員們更好的適應宇宙環境。比如說,未來人類要登陸火星,人類在艙外活動的時候還要穿專門的宇航服。 人類未來登陸火星還要使用專用的宇航服
5 x! q) g- y1 a9 ^4 a& F; x/ j8 F
人類關于宇航服的新設想 如今,已經在設計在火星上使用的宇航服了,并且還讓毅力號火星探測器帶著相關的材料登陸了火星。 資料顯示,“毅力號”火星探測器上有一個名為“SHERLOC”(意為“通過拉曼光譜掃描宜居環境中的有機物及其他化合物”)的儀器,將對它攜帶的5小塊宇航服材料進行研究。 毅力號將宇航服材料帶到了火星進行研究
) q% v# Y! R- @" m8 i8 i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需要優先解決的就是火星塵埃的問題,因為火星的沙塵暴實在是太嚴重了。這樣的話,傳統的編織材料就會被面臨淘汰的風險。 - C' ~$ q6 Y1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