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大壩委員會2021年的統計來看,截至2020年,全球現有大壩的總數約為58713座。在這之中,中國、、印度排名前三,水壩擁有數分別是23841座、9263座和4407座。 不難看出,中國在大壩擁有量上確實位居世界前列,而從目前的發展來看,中國的水壩數量應該還會繼續增加,因為越修越多。相比之下,的水壩總數卻一直呈減少的趨勢,因為100多年來,他們已經拆了1000多座水壩了。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呢?
% W/ d: Y3 W7 R6 E
拆壩是因為“知錯就改”? 上文中的統計數據主要指的是大型水壩,在國際大壩委員會的定義中,這類水壩一般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比如從地基到山頂高度為15米甚至更高,或者說蓄水量能夠超過300萬立方米。并且,統計的主要是已經注冊在案的水壩。
/ \& F/ [& u- v x6 i P
事實上,作為在上世紀未經受戰爭折磨的國家之一,的水壩建設起步很早,并且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雖然在這個過程中,資源保護主義和自然保護主義一直在瘋狂拉扯,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并沒有影響其大壩建設進程。 正因如此,截至2017年,的注冊水壩總數大約在9萬座左右,還有許多小型水壩沒有登記在案。從這一方面來說,中國和之間的差異其實沒有這么大,而且我國水壩數量的增長也是從上世紀末才開始的。
( Q `. |, K- @ g# a+ n* l
不過,近年來做出的某些舉措,卻讓我們總被拿來與其對比。那就是,聲勢浩大的拆壩運動。 不少對水壩建設不滿的人,覺得的拆壩無疑是“知錯就改”的典范,這意味著自然保護主義還是干翻了資源保護主義,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拆除的水壩的基本信息,就能夠得到答案了。 資料顯示,國家水壩注冊登記庫在2013年登記的水壩總數為87359座,在這之中壩高大約200英尺的有478座,15英尺以下的則有18529座。
6 f1 [# \, M1 a; ?
而的建壩歷史始于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建壩高峰期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到70年代,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本土技術和經濟較好的壩址基本都已經完成水壩建設了。 從這一點能夠看出,即使是巔峰期末期建設的水壩,如今也有40多歲了。更不用說,在這之前建設的一些水壩,年齡又大本身又有缺陷,在這種情況下它們不僅無法為帶來利益,反而會造成隱患。 : [. U* H' C. F* R$ d: W
正因如此,根據資料來看,從1912年開始,就已經在拆壩了,至今拆了100多年,共計拆了1000多座。 第一,從時間段的統計來說,1946年到1955年拆壩19座,1976年到1985年拆壩47座。從1986年開始,拆壩數量明顯增長。比如說,在2006年到2014年,就拆除了國內的548座水壩。
! t7 `' Y& k: X) k+ M7 `
第二,從已拆除的大壩高度來看,基本都是小型大壩,平均高度在8米以下。這就意味著,大型水壩中的大多數至今仍在“服役”當中,雖然從年齡上來說它們已經很老了。 第三,進入21世紀之后,拆除水壩涉及的州進一步擴大,在這之中賓夕法尼亞州的數量遙遙領先,達到了200多座。 第四,以拆除水壩的類型來看,絕大多數都是混凝土壩。因為自從2006年大壩協會頒布了《大壩退役導則》和《退役壩拆除的科學與決策》以后,關于拆除的水壩資料就更加詳細了。 資料顯示據統計,這一時期所拆閘壩中,筑壩材料可知的299座閘壩中,混凝土壩的數量約占63%,土石壩30%,木柵壩5%,其他2%。壩齡可知的有239座,被拆閘壩中超齡(50年)運行的占88.7%以上。
$ e; p, V8 o% I' Y4 Q
這個詳細的信息不僅暴露出了水壩的建筑材料,還揭示了其年齡,基本都是超齡水壩。由此可見,這些年的“拆壩運動”,主要是為了運行安全在考慮。畢竟超長服役的大壩容易出現各種意外,而潰壩事件會對下游地區造成恐怖的影響。 此前就發生過多次重大潰壩災難,比如在1982年,南加州的ST·Franci大壩潰壩,該事件造成525人亡。而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西弗吉尼亞州的 Buffalo Creek、南達科他州的Canyon Lake、愛達荷州的Teton等大壩的潰壩事故,也造成幾百人亡外加數億美元的損失。 4 K. l' ^* Q5 ] b
那么,中國的水壩呢?有何不同之處?
' M# o3 u! `2 l. a. y: S! w
中國水壩大多比較“年輕” 我國水壩建設的時間開始的非常晚,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境內的大中型水壩只有23座。而也正是因為起步較晚,導致我國水壩的年齡都比較年輕,絕大多數多正值壯年。 這些水壩本身并未出現什么質量問題,運行也比較正常,不會對所處地區造成安全威脅。單從這一方面來說,目前我國的水壩確實要比的水壩更具優勢,起碼現在沒必要拆除。
& k/ f- m4 E! }8 a
相信說到這兒,大家應該也明白了為什么我國和在水壩建設與拆除方面存在差異,這主要是水壩建設歷史和國情需求決定的。而我國之所以還要堅持修壩,是因為水能資源的開發還不到位。 要知道,從理論上來說,中國江河蘊藏的水能資源可以達到6.91億千瓦,這些水能能夠在每年發電6萬多億度。可是,目前我國的利用率卻算不上高,水電的開發率只有36.48%左右。
5 [" I) p% o& m6 W3 |, U
相比之下,雖然在100多年中拆除了1000多座大壩,但是其水電裝機容量和年發電總量卻一直排在世界第一位。甚至說,在上世紀末,的水電開發率就已經達到了64.4%。 由此可見,忽略國情和需求去對比中美兩國對建壩或者拆壩的不同態度,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當然,的拆壩行為其實也為中國帶來了許多啟示,為什么這么說呢? “拆壩運動”為我國帶來的啟示 從現實角度來說,沒有大壩是“永遠年輕”的,我國的混凝土壩也有步入衰老的那一天,高峰期可能是本世紀的五十年代。所以,的拆壩行動其實能帶來警示和經驗,讓我們為大壩退役提前做好準備。 首先,需要重視大壩的安全風險管理,及時對其進行檢查、評級,避免也發生如那樣的潰壩事故。在這方面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完美的管理體系,我們可以借鑒他們的經驗。
& `! l9 O1 H2 ^7 r
其次,完善大壩退役工作,讓年齡快到了的大壩提前退役。 比如以三峽大壩來說,讓這種大型水壩退役之前必須要進行詳細的部署,制定一系列替代方案。這樣的話,才能確保“拆壩”萬無一失。 最后,就是想辦法讓“退役大壩”再就業,以來說,如今的不少大壩都被拿來供人們消遣娛樂。比如說最大的水庫米德湖,就是胡佛大壩攔水形成的,其中有多樣的旅游項目。
3 U; V1 p6 H' ^( l(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