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時候臨近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幅蛋糕包裝機http://www.ccbzjx.com/做出的圖片。這種包裝形式傳承依舊,用一張油紙(很有感覺吧)包好糕點,上面印一些喜慶、漂亮的圖案,用紙繩捆扎好,同時紙繩還可以拎著。對比如今,這種古老的方法想必這才是真正的感覺。
現在各式各樣的包裝形式,功能完善,設計精美,美觀大方似乎已經做到極致,而我覺得少了點什么。
當然,年代不同了,事情在改變。第三次技術革命以來全球經濟的增長簡直是幾何計算,在這種不斷成熟的上也下,人們沒有充分的時間往慢慢體味生活,反而希望以一種更直觀的淺層的目光來欣賞,商品包裝本身也以迅速吸引人們的眼球、快速達成交易為目的。
這種社會的進步我們無法主張。我們當然不是主張上列的包裝方式,而是試圖從這些包裝形式中尋找靈感。
節日里,人們在拿到親朋好友送的糕點時才會體會到換了。它絕不是來源于所送禮物的包裝材料多么昂貴,做工多么精致,或者其他的原因,主要是對方的關心和真誠。這樣看來,有些刻意鑲金燙銀的包裝就變得丑陋不堪。故宮博物院收躲了很多金銀器,極盡奢華。我們為之贊嘆,關鍵不在金銀材質本身,而在于這種先人的物品可以流傳至今讓我們不至于只在書冊上見到,在于制造出這些物品的無數能工巧匠超凡的技藝和聰明。顆粒包裝機在當代社會,偽造出來的“巧奪天工”如何用來取悅何人呢?包裝我們真正消費了什么呢?這不單單是生產者的題目,而是消費者,商家等共同的問題。
張光宇先生曾說過:“我除了涂涂抹抹之外,還喜歡收躲些民間美術的書本和幾件泥塑木雕的破東西。從別人的眼光看來,躲一點民間藝術算得了什么,多么冷酸相,也配得上說‘收躲’嗎?但我卻津津有味,以為是一件極好的寄托。我從這里面看出藝術的善性在真,裝飾得無可裝飾便是拙,民間藝術具有這兩個特點,已經不是士大夫藝術的一種裝腔作勢所能相比的,至于涂脂抹粉者的流品,那更不必論列了。”
我們撕毀包裝的同時,更多的是傷害了自然,從而間接的傷害我們自己本身!得不償失。人們殘忍地砍伐樹木、毀掉森林;無截止地開采煤炭、石油;化工原料到處排泄;我們做了多少丑陋又恐怖的事情?
回到設計本身。“順其自然”包含三層意思:首先,我們需要“夠用”的靈感,這是必然的,不必贅言。其次,還要“實用”設計的出發點當然是更好的保護,這是一個社會審美價值觀層次的題目。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奢華越好。關鍵要搞清楚消費滿足的標準是什么?簡單的東西更符合“自然”的節拍,能使周遭生活的環境因此變得更好。以“簡”為美,由此來指導消費、評判設計,就會減少貨架上浮夸,累贅的商品。第三,嘗試的心理不要有。可能許多人會不滿足:我有錢,消費是自己的事情理所當然,誰也沒有權利阻止。所以這里倡導一個消費的“度”,消費對象是很多的,除了消費那些奢侈品,還可以把消費和知識、旅行及慈善等事務通通聯系在一起,這樣獲得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時那些奢侈品能帶來的嗎。生活回歸自然,包裝回歸自然絕對不是索然無味,而是一種更好的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