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真知灼見 于 2015-3-7 10:25 編輯
+ x1 F7 @$ s) j, Y d2 _: B+ O; ^5 z, Q/ C
我是不吊插裝閥的,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用插裝閥,首先閥板加工精度要求高,鏜孔,深度直徑都要精度,而板式閥板在臺鉆上打幾個眼就得。然后難以拆卸,第三成本高,那個破玩意大通徑動輒一兩千(山寨的兩百),不就是一截棍子鑲個套么,貴得毫無道理。尤其是用四個插裝閥代替電液閥,25通徑以下這么干簡直是活傻逼——26道O形圈,四個錐閥四個蓋板,兩個先導電磁閥,出了問題不易排查,等等,但畫圖工喜歡用插裝閥代替電液閥,以彰其能。電液閥不就是兩個滑閥疊加么,插裝換向回路僅那兩個先導電磁閥就與電液閥扯平了,其它多出的都是無謂的東西。就說密封性,那兩個先導電磁閥也就是滑閥的密封性,密封性哪點提高了?但畫圖工一到驢窮就祭出插裝閥,我不是說了么,插裝閥是畫圖工的保留節目,是窮人的原子彈,是前比例伺服時代的裝逼器。( U( n7 D2 D9 G4 T
9 g( i) x j2 D0 k書上也是胡扯八道,說插裝閥通徑大抗污染密封好,這屬偷換概念,這是錐閥和滑閥的區別,而不是插裝閥獨有的優點,板式錐閥也通徑大抗污染密封好,30通徑的直角單向閥也有呀。又說插裝閥集成化,那么集成化有什么優點,又說不上來,只是炫這個概念,所以說老家伙沒文化,邏輯能力太差,就那敢寫書。你吹插裝閥集成化,我還吹板式閥模塊化呢。本來插裝閥可以有個優點,就是把閥芯往閥板里一插,可以省個閥殼子,但怕磨損閥板,又弄個閥套,連這個優點也沒了。你插裝閥有閥殼子(閥套),板式閥也有閥殼子,你沒吊事亂插什么,還得掏個講精度的孔,板式安裝不就完了。 M* v! b( ^. h9 n P
( `& F+ n9 i& }. t, ^9 C我認為現在缺個板式插裝閥(瞧我這名稱),要是拿直角單向閥代替插裝閥,直角單向閥芯上有孔,我見過意特壓鑄機,是拿溢流閥當板式插裝閥用的,但還得自制蓋板,另外閥底部沒有控制閥芯的外控孔,還得用明管接到蓋板上。國內和臺灣的有的閥廠,樣本全抄北部精機,一字不差,比如海特克,久崗,久崗有閥芯不打孔的直角單向閥,有的加手柄,那就是當截止閥用的,有的不加手柄,那就是當板式插裝閥用的,但你也在閥底面加個外控孔,不然還得接明管,所以這幫老哈的智商——
% S8 U* ^# T2 _- N" n& x, P) f
& l' p/ |$ v7 ^8 T8 h, U. p插裝閥是濟南鑄鍛所從國外引進的,壓鑄機行業用插裝閥還是比較早的,因為老式壓鑄機就是濟南所設計的,當時插裝閥是自制的,在老式壓鑄機上的插裝閥,有的是標準閥,有的就是非標閥了。你比如圖中這個閥,那肯定是非標的,居然在閥芯上裹道O形圈,居然行。我是不敢這樣設計的,O形圈有抱緊力,彈簧反彈關閉閥芯時,可能關不動,所以這個閥的彈簧搞得長。傻大膽設計,上萬臺用下來沒問題,這一家伙就證明了兩個問題,一是O形圈用作動密封沒問題,二是他這樣干也行。 就濟南所那幫老家伙的水平,也是不敢恭給的,這說明什么,說明哪怕傻逼大膽一回都能有所突破,最平庸的應是最膽小的。象我家老頭,把活塞和活塞桿車成一體都不敢,材質,喇缸這那的,這困難那困難,沒法提—— 好吧你看咱的文章,設計,理論,哲學,文學,熔為一爐,你要會看。 當然還有典故,余姚為什么做插裝閥的多,因為當年是替壓鑄機行業配的,插裝閥一開始是壓鑄機廠自制的,但后來我家老頭主張拿來主義,就讓余姚做,結果廠里三千人中的兩千九百二十名閑人,便又多出了些沒事干。他是不考慮具體情況亂拿來的,你廠里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在吃閑飯,大量機床閑置,你還去拿來(還沒吃回扣呢)——所以沒文化。
3 o/ M# [" y3 v1 W! h8 c! C4 A" @0 q5 g: u6 {8 Q) f
. T s1 z% Z8 \" r$ @! Q; m* h' Z
% n! B! {. Z2 N. e3 T
}. q9 `3 K h0 q5 K4 W6 Q ~+ m- r( E$ H9 U {3 S9 L
) B, [# q# @( ?; Z" Q- z4 m9 Q, j) U% |% \7 j4 l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