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郊外的夢想小鎮一群四四方方的辦公大樓里,一家小公司在開發一款便攜式3D打印機。它是夢想小鎮孕育的710家初創公司之一。《紐約時報》報導,在其他國家,像夢想小鎮這樣的初創公司孵化者應當是風險資本家、天使投資人和科技巨頭。但是在中國卻不是這樣。北京不信任看不見的資本之手,尤其將創業視為重塑萎靡經濟的戰略一部分的時候。
這是為什么杭州市政府建立了夢想小鎮,并且向初創公司豪擲資源。這里的初創公司獲得許多福利,諸如租金補貼、現金發放和特別培訓。
車馬驛公司通過智能手機軟件提供汽車維修服務,在夢想小鎮已經三年不用交房租了。它也在向城市當局申請45萬美元補貼,幫助支付薪水和購買設備。車馬驛共同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李立恒告訴《紐約時報》:得到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在中國的大多數經濟熱潮當中,年輕人云集到牛仔褲或iPhones的制造區找工作。但是中國今天試圖不再只成為世界工廠。決策者想要下一代從事更高端的工作。在全國,官員創建投資基金,提供現金補貼,建立孵化器。
“沒有這些補貼,你只能依靠私人資金,你將不會看到今天這么多科技初創公司涌現。”北京風險資本基金創新工場合伙人寧濤告訴《紐約時報》。“沒有數量,就沒有質量。”
但是大筆支出增添了人們對中國微小公司泡沫膨脹的擔憂。伴隨著政府資金,風險資本也在沖刷中國。去年中國簽訂了大約49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協議,僅次于美國。
一些經濟學家和企業家擔憂,政府在推動一股狂潮,其可能最終導致企業破產、資源浪費和財務虧損。蘇州市已經宣布,截至2020年它將建立300個孵化器,容納3萬家初創公司。
被青睞的公司得到貸款優惠和補貼,結果有好有壞。雖然這種策略促進了工業化,但是它也造成產能過剩,以至于鬼城林立,水泥廠關門,鋼鐵廠萎靡。所有這些都威脅到經濟穩定。
浙江大學經濟學家金祥榮告訴《紐約時報》:“我認為補貼不應該是長期政策。” “它們可以導致類似于現在制造業那樣的產能過剩。后者基本上是政府支持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