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張麻子 于 2016-10-24 13:31 編輯
摘要:等到溫州稍微變富一點,老板們就會移民外地。所以大點的企業,大部分去外地了。所以,現在的溫州就一座留守空城。溫州出來的商人,在世界各地奔波。他們不是特別善于經商,只是生存困難。被逼去掙錢實現自己的尊嚴。
歷史上的溫州,比較發達的是宗教行業。道教、佛教、明教、基督教,都極其繁盛。
溫州的寺廟、神殿、道觀、教堂數量之多,也是世界罕見。即使到了現在,中國宗教信仰的多樣性和發達程度,也還是溫州第一,閩南第二。
這些宗教信仰似乎都不提倡經商。
溫州曾經有一段時間文化興盛。尤其是南宋,溫州的進士數量從北宋的幾十名增加到南宋的一千多名,是中國進士最多的地方,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南宋又是中國文化最繁榮的年代,所以如果從文化傳承上講,溫州更應該是一個以文化發達而聞名的地區。
在清末到民國年間,浙江省流行這樣一句話:“做生意靠寧波人,打官司靠紹興人,讀書靠溫州人。” 當時的寧波人生意遍天下,海內外到處是寧波會館。打官司靠紹興人是因為紹興師爺在中國幕僚界的壓倒優勢。那時候,溫州人或許是浙江人里很不會做生意的。當年的京師大學堂到北大早期,教員就有十幾人是溫州人,陳介石、陳懷、林損、章獻猷、孫詒棫、許璇、林辛、章味三、倫明、周繼善,龔壽康、高誼、林公任、黃公起、林濤等,溫州人的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的教員。
所以說溫州人有經商傳統,或者商業傳承,在歷史上是說不過去的。
溫州人喜歡說“掙錢是因為以前窮怕了”。歷史上溫州的天然環境遠遠不如寧波、杭嘉湖、上海、蘇南、山東這些大平原,也不如大多數地區。屬于中等,不算富,也不是很窮。
1949年后,溫州淪為前線,溫州沿海的洞頭、北麂、一江山、大陳島之類的島嶼很長時間都是國民黨占領。即使大陳島撤退后,溫州依然被認為是國軍反攻大陸的最好的登陸地點:三面環山,一面環海,只要炸掉三條公路,解放軍援軍好幾天都進不了溫州,而占據海軍空軍優勢的國民黨軍就可以迅速把溫州變成根據地——何況蔣介石的老家寧波就在附近。
所以溫州成了中國最大的軍分區,溫州到處是民兵,洞頭島上有女民兵,團中央號召共青團員去大陳島開荒,而那些大型工業項目,市政建設,國家卻不投資建設,就是準備拿溫州當戰場的。一些學校也遷到了杭州和內地。
當時溫州醫學院留著,溫州當地的醫學還發展得不錯,據說是因為打仗可能需要很多醫護人員。(所以迄今為止,溫州的三甲醫院僅僅少于杭州,遠高于本省其他城市。)
所以,溫州就只能變得很窮。
五十年代,永嘉農民包產到戶被政府強烈打壓。瑞安隆山農民分地被政府打壓。各種私營經濟被打壓。
溫州人第一次聞到金錢的血腥味,大約是1976年,溫州人到各地收購黃金白銀,收購鰻魚苗,跟日本人臺灣人換走私貨。最大時中國80%的走私貨是從溫州進來的。后來政府打壓走私,東海艦隊抓走私船,于是溫州活動的走私犯就把走私根據地轉移到閩南泉州,尤其是石獅。——溫州人的祖先大多數來自泉州、莆田一代,所以溫州和閩南其實是一個文化圈,溫州沿海的漁民都說閩南話。——后來,石獅的走私淘到第一桶金的走私販子金盆洗手,改行做點別的生意,也是從溫州照搬:打火機,鞋子,服裝。
石獅成為走私中心、從漁村成為小城,起源是對溫州沿海走私業的打擊,這個事兒,正史一般不記載,你們就聽聽我說野史吧。
溫州人的經商精神,其實起源于1976年開始的走私。當然,也許1974年、1975年就開始了,只是還沒成氣候。走私都敢干了,還有什么生意不敢做?
所以,給溫州帶來勇敢商業基因的,是走私!是日本臺灣的崛起、大陸的計劃經濟讓走私成為一種暴利。正史不會告訴你溫州經濟的第一推動力是走私,所以你們就到我這里聽野史吧。
溫州的制造業,最先發達的是介于溫州和瑞安之間的塘下、莘塍一帶,以及樂清柳市的電器行業。當時有一句話:走遍全天下,不如莘塍塘下。而瑞安的棚下走私場(沒錯,就叫這個名字)——一條河被填平后,成為各種小商品的集合點。市場的繁華導致了瑞安商城的計劃——一百多畝地皮的當時中國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
1982年開始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刑事犯罪。中央一看,哪里的私營經濟最發達?溫州。溫州哪個鎮最典型?柳市!于是就以柳市為典型,抓捕柳市“八大王”(有一個大王逃亡失蹤,到現在還不知道生死下落),短短二個月,溫州一千多商人被抓捕,數千人潛逃,大批商人關閉生意隱藏,GDP降了一半,一百多無辜的小商人被判刑坐牢。緊接著又是抓樂清抬會融資(也就是當年版本的e租寶),一批首犯被判死刑處死,大批骨干被重判坐牢。
那時候的溫州,雞飛狗跳,風聲鶴唳,一片蕭條,萬馬齊喑。風云為之含悲,草木因而變色。
這時候有人想起十幾年前在溫州干過的某老領導,也就是“文革”期間因為搞私有化被毛主席親自點名批評的“浙江的二個半”之一,在義烏當領導,于是就找到此人,建議在義烏搞一個小商品市場。于是,那些在溫州被追查抓捕惶惶不可終日的小商販,就在義烏搭起棚子,復制了瑞安的棚下走私場。
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形成,根源是1982年的“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的犯罪活動”。這種事,正史似乎都沒記載,你們只能聽我講野史。
溫州要造機場,中央不批準,后來是地方先斬后奏,生米成熟飯。 溫州要造鐵路(這是孫中山建國大綱中的東方大港計劃里一條重要鐵路,只是晚了八十年),中央說政府不給錢,于是只好私人籌資,成了全國第一條私營鐵路。 溫州要航線,航空公司不開,于是王均瑤自己承包了一些航線,成立了均瑤包機公司。 開關廠地位低,董事長在鎮里辦不了事,于是樂清的開關廠就請一些退休的廳級干部當黨委書記或辦公室主任。這樣才不至于被鄉鎮干部欺壓。 總之,溫州要創業,基本上沒什么好機會,這中國所有的好機會都給了北上廣深。
等到溫州稍微變富一點,老板們就會移民外地。所以大點的企業,大部分去外地了。
所以,現在的溫州就一座留守空城。溫州出來的商人,在世界各地奔波。
他們不是特別善于經商,只是生存困難。被逼去掙錢實現自己的尊嚴。
歷史上的溫州,就是一個特殊的適合人口滅絕的地方。主要原因是臺風。
臺風是有幾條固定的路線的,而中國最大的臺風,總喜歡往溫州跑。 歷史上的溫州沒有今天這么多平原。今天的溫州大羅山,三垟濕地,以前是海。謝靈運當永嘉太守,經常開帆船逛海峽,所以還有個地方叫帆游。現在溫州新城區的楊府山,以前是海島。溫州最大的平原是環繞大羅山的一片,這些平原以前都不存在。現在說溫州是七山一水二分田,二千年以前平原面積只有海邊的一小點,不到5%,別的都是山地海島。 所以一到臺風,海邊的人民被高漲的海水沖走,山上的被山洪沖走,每次臺風總能死掉不少人,而閩南是大平原,氣候好,養人,又是中原達官貴人逃避戰亂的主要避難所,膨脹的人口就源源不斷涌入溫州因為臺風人口滅絕而空缺出來的耕地。如果查溫州族譜,今天的溫州人80%祖上來自閩南——大多數是中原逃戰亂到閩南的中上層階級的后代。那年代,能夠逃難、移民的也都是有錢人,窮人基本上都是遇到戰亂就是坐著等死。這些人的文化傳統,還是想當官的,真愿意經商的并不多。當然偶爾也有例外,比如當年的閩南首富黃老板,也就是把豪宅捐獻給和尚當開元寺的那位,算是商人,他的后裔稱為紫云后代,在溫州也有很大的一批人。
宋乾道二年,溫州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水災,據說溫州人死了超過一半。然后就有很多閩南人來移民。當年的閩南是中原達官貴人的避亂中心,是中國人最熱衷科舉的地方,這些人也把科舉文化帶到溫州,溫州本來就有永嘉學派開的很多書院,在外來科舉文化的帶動下,讀書人開始熱衷功名,所以南宋的溫州一躍而起成為中國進士最多的地區,甚至比泉州和莆田還多。
同時,閩南人也帶來了陳十四信仰、媽祖信仰、明教信仰、楊陳二府信仰。宋朝來的閩南人移民速度慢,沒有改變溫州的方言,明清以后交通便利,一下子就帶來很多閩南人,所以溫州有近百萬人會說閩南話——但是說閩北閩東話的幾乎沒有,因為溫州和閩北、閩東雖然緊挨,文化上卻是和閩南一體的。 溫州城一開始就充滿了神怪氣息。溫州人的設計師赫赫有名:風水祖師郭璞。郭璞是許遜的好友(就是那個雞犬升天的許遜),許遜帶著他侄子許邁在溫州修煉,邀請郭璞來一起High(我猜想他們經常一起嗑藥、交流最新發明的毒品)。聽說當世第一風水大神棍來了,溫州的官員們就請他規劃溫州建城。
作為巫師或科學家的郭璞,做事很嚴謹,他為了判斷城應該造在江南還是江北,就到江南江北各點抽樣泥土樣本,烘干粉碎,測量泥土的重量,計算其密度,最后發現江南的泥土比重高,適合造城。又根據那一些小山包的位置,選了九個,安排北斗陣——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認為北斗星是九顆(七現二隱),不是七顆。然后按照二十八星宿在溫州城找水源挖井,再配上一些正兒八經的水利交通規劃,造就了這座城。
所以自古以來,溫州就是仙氣繚繞(也可以說妖風陣陣)。后來摩尼教傳到中土成為明教,溫州和閩南就成為明教最繁盛的地段。后來一個瘸腿殘疾的傳教士從英國來,又有蘇慧廉(就是林徽因費正清這些人的導師)到溫州傳教,又有傳教士白累德醫生到溫州辦白累德醫院,很快把溫州變成了中國基督徒最多的地方,1949年的統計,全中國的基督徒10%在溫州。后來"文革"期間,宗教轉入地下,無數溫州基督徒到全國各地偷偷傳教,所以西方人給溫州一個名字叫“中國的耶路撒冷”。
溫州的大羅山,是弘一閉關十年修律宗的所在。大羅山上還有遇安法師的楞嚴宗圣地伏虎寺,有千年名剎圣壽禪寺,有晉代的天柱寺,有著名的香山寺,鼎盛時期一個小小的山上就有百座寺院。即使是市區的江心寺,也是禪宗十大寺院(雖然面積很小很小),市中心的松臺山上有永嘉大師玄覺(就是拄著拐杖繞慧能繞了三圈問答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的那個和尚)的舍利塔院。林靈素道士的道觀、墳墓至今尚在。
古代溫州有大量的道教洞天福地: 華蓋山、陶山、大若巖、大羅山、仙巖三皇井、樂清白溪仙磕山、再加上以前曾歸屬溫州的臺州玉溜山、青嶼山、靈墟、司馬悔山、西仙源、東仙源、蓋竹山、赤城山洞、委羽山洞、青田大鶴天、括蒼山洞。
在其他地方并不顯耀的閭山派大師陳十四娘娘(按照現在的說法,就一個大巫婆……),在溫州被演化為一部溫州鼓詞中的《南游大傳》,比格薩爾王傳之類的要豐富很多,演唱只在神殿,無數道教禮儀,是周圍幾個鄉幾十村的一個盛大宗教儀式。
當初還有個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劉伯溫,也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
(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