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浙江工作多年的朋友,跳槽到北方一家做沖床的公司,負責一些技術方面問題及主要配件的采購。 工作半年后,出差回浙江,約我小酌一杯,聊起在北方工作的感受,朋友一個勁搖頭:現在很多配件,我都是在浙江采購,然后再運回公司裝配,一方面,沖床行業,浙江地區供應鏈成熟;另一方面,在我們公司那周邊實在找不到一像樣的加工廠;車床件不倒角、銑床件不去飛邊都是常事,更不用說尺寸、粗糙度了,每次看到這樣的產品,就想直接扔廢品堆;關鍵的問題是,不光一家兩家這樣干,而是大家都這么干,包括公司自己的金工車間也是一樣;工人一個個還理直氣壯:大家都這么干的呀?我這么多年也都么干,不也照樣用嗎?跟他們說過兩次以后,就再也懶得說了。 這就是“差不多”主義的無限循環:大家都這么干,所以大家都這么用,再然后就更加理所當然的“就這么干”了。
出差去過北方幾次,去過幾家企業,感覺北方企業在經營理念和質量意識方面與南方相比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如果要說機械底子的話,北方很多地區是要強于浙江的。但是浙江機械行業、包括很多小微企業,近年來在質量方面提升明顯,而且還在持續提升中。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外貿產品占比大,“好客戶”的助力,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工作中接觸的一些外貿行業或是外資的客戶,對方都會非常看重供應商在外貿產品方面的經驗。一些缺少這方面經驗的企業也經常借助質量要求比較嚴格的外貿或外資客戶來幫助自己提升品質,寧愿前期不賺錢也愿意合作。
優質的客戶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產品品質,但另一方面,沒有好的產品質量,又不可能打動優質的客戶。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是先有好客戶?還是先有好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