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
高鐵列車“復興號”服役
完全自主研制的
萬噸級驅逐艦首艦
還有此前的“墨子號”衛星
光量子計算機
國產大飛機C919
……
在即將過去的上半年
中國竟然干了這么多大事!
中國科技成果一個接一個,如走馬燈般驚艷亮相!關鍵是這些“中國驕傲”,不僅鼓舞國人,也贏得來自全世界的喝彩。
新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
“我國新型萬噸級驅逐艦首艦下水!”
A70A541919304E6EB62870EF5C51B1EA0B966361_size21_w500_h333.jpeg (25.12 KB, 下載次數: 49)
下載附件
2017-6-30 13:36 上傳
6月28日,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下水儀式在上海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舉行。
這不僅是我海軍新型驅逐艦首艦,還是海軍實現戰略轉型發展的標志性戰艦。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完全自主研制的。
該型艦先后突破了大型艦艇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具有較強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導和對海打擊能力;它的下水,標志著中國的驅逐艦發展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意義非凡。
早在6月21日,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報網站就以“遠航長劍”為標題,關注了中國的“高配版”新型驅逐艦。
這艘戰艦也引發全球網友的矚目:
“真讓人驚訝,中國在尋求軍事強大的道路上并沒有落于人后。”一位外國網友驚嘆道。
不只是普通網友,就連印度新德里電視臺的防務新聞主播維什努·索穆還特別發推文“點贊”。
“復興號”高鐵
就在新型萬噸級驅逐艦下水的前一天,兩列全新的中國高鐵列車正式服役,在京滬高鐵線對開首發。
雖然中國高鐵早已聲名在外,但本次首發的,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它有著振奮人心的名字——“復興號”。
C708A35A259FE2B4B418CE760776FBE26E8D2DD1_size31_w500_h333.jpeg (37.23 KB, 下載次數: 47)
下載附件
2017-6-30 13:37 上傳
6月25日,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
上述中國標準動車組的“中國”,意味著高鐵從最早的“洋基因”“混血”,到現在由內而外都是“純中國”了。
在高速動車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占84%,標志著中國鐵路成套技術裝備已經走在世界先進前列。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這種新推出的、設計時速可達400公里的高速列車加強了中國高速列車的核心競爭力:“‘復興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這令出口變得更加容易。”
外國網友們在網絡上對“復興號”也表達了強烈興趣:
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
6月16日發布的美國《科學》雜志封面上,一顆來自中國的量子衛星“墨子號”赫然出現,抓人眼球。
80AF6BF30C4C5562A969B07B322AEE4513E1889C_size43_w457_h500.jpeg (50.44 KB, 下載次數: 41)
下載附件
2017-6-30 13:38 上傳
《科學》雜志封面圖。
原來,2016年8月16日成功發射以來還不滿周歲的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本月16日“牛刀小試”。
當日,中國科學院聯合研究團隊宣布成果:他們將量子糾纏分發的世界紀錄從百公里級提高到千公里級,并以每秒1對的速度在兩個地面站間建立量子糾纏。
這項科研成果震動國內外,《科學》雜志審稿人斷言:“絕對毫無疑問將在學術界和廣大的社會公眾中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在加拿大量子專家看來,中國的科研團隊已成為量子衛星的“世界領跑者”。
而這條消息也令外國網友感到興奮不已:
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
其實,在太空閃耀的“中國星”不只有“墨子號”。6月中旬,浩瀚宇宙中還架起了一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大型天文望遠鏡”。
法新社6月15日這樣報道了中國的天文衛星“慧眼”:“‘慧眼’將推動空間天文學的發展,并提高中國的X射線探測技術。”
C28A6AFA8825F42F52C64B7992A783E20185172F_size11_w500_h333.jpeg (14.2 KB, 下載次數: 40)
下載附件
2017-6-30 13:39 上傳
6月15日11時0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
“慧眼”是中國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6月15日,它乘坐長征四號乙型火箭飛向蒼穹;這也意味著,中國在空間高能天體物理領域長期沒有自主觀測數據的歷史即將結束。
而“慧眼”成功發射的背后,則反映出中國在相關領域中的長足進步。對此,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如是評價:
“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在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三大領域均取得了長足進步,人才隊伍初具規模、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后續,將持續推進重大空間科學任務,深化論證并啟動新的空間科學項目;強化空間科學關鍵技術預先研究,繼續拓展空間科學領域國際合作。”
廈門遠海全自動化碼頭
空無一人的港口,卻異常繁忙,電腦控制的橋吊、拖車24小時自動運行,卸貨、運輸井然有序。實現這一切的,就是人工智能。
這并非科幻電影中的畫面,而是發生在廈門遠海全自動化碼頭的真實一幕。
265B48351AB270DC1F3BF41BD29818DD4AEAD20A_size20_w500_h333.jpeg (24.07 KB, 下載次數: 47)
下載附件
2017-6-30 13:40 上傳
停泊在遠海碼頭的“東方香港”號。
5月27日,中國首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化碼頭——中遠海運港口廈門遠海碼頭,成功承接了全球最大型集裝箱船舶“東方香港”號的首航作業,刷新了廈門港靠泊最大集裝箱船的紀錄。
這意味著中國的全自動化碼頭已經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而世界上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有望在今年年底投入試運營。待建成運行后,將進一步鞏固上海“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
又一項“世界第一”即將誕生,外國網友也忍不住為“中國港”加油:
國產大飛機C919
“中國的商業航空夢想展翅飛翔。首架中國造大型客機在它的第一次公開飛行測試中起飛,這體現了中國和行業翹楚波音與空客一較高下的雄心。”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道了5月5日中國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的盛況。
A6F182C8F54CF6F2BA825A0D21B43C8D8B515885_size22_w500_h314.jpeg (26.72 KB, 下載次數: 43)
下載附件
2017-6-30 13:41 上傳
5月5日,C919客機完成首飛,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著陸后在跑道上滑行。
于2008年開始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歷經設計、研制、結構總裝、總裝下線,在今年5月5日進行了首飛。
這一壯舉在外媒看來,甚至成為一種“警示”,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商飛可能成為西方航空工業公司“最大的威脅”。
不過,在國外網友看來,這將為他們的未來出行提供更多選擇。
光量子計算機
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但是,世界各地的許多實驗室正在以巨大的熱情追尋著這個夢想。
就在今年5月初,中國科學院已率先宣告了在該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構建出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專家預計,中國有望在今年年底制造出能與通用手提電腦計算能力相比擬的量子計算機,并計劃在2020年制造出超越目前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的量子計算機,實現“量子稱霸”。
消息一出,也讓外國網友們感受到這一成果的“不可思議”,甚至有外國網友激動表示“是時候學習中文了”:
可燃冰技術
“中國宣布了一場新革命——碳氫化合物革命。”5月18日的《俄羅斯報》網站上,如是報道。
當天,中國國土資源部宣布,中國海域首次可燃冰試采成功。連日來,中國不斷刷新海域連續試采天數的紀錄,中國的可燃冰研究成果引發了全球的關注。
8817ABB11F3E2D87196770EB6F95D785ACA5B512_size26_w500_h312.jpeg (31.36 KB, 下載次數: 43)
下載附件
2017-6-30 13:46 上傳
6月21日拍攝的南海神狐海域試采平臺。
可燃冰被科學家們稱為天然氣水合物,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潛力的接替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新型潔凈能源之一。美日等世界發達國家均對可燃冰的研究開發高度重視。
目前,中國已實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的自主創新,超預期完成了試采工程目標,并掌握了自主創新的試采工程相關技術體系,使中國在海洋水合物勘探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在可燃冰的研究方面,我們經過近20年的追趕,趕上發達國家50年的發展水平,有望重塑世界能源政治格局。”在中國學者看來,可燃冰試采成功,還具有更深遠的戰略意義。
外國網友對此紛紛點贊:
首艘國產航母
相信許多讀者都對這則重磅消息久久難忘:4月26日上午,中國第二艘航空母艦下水儀式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舉行。
這是中國的首艘國產航母。它的下水,象征國家的軍事建設邁向一個新的里程碑,同時有助維護世界和平。
B81ACDF7706635ACD77FFE6D764D5E634A21CCF5_size26_w500_h332.jpeg (31.52 KB, 下載次數: 45)
下載附件
2017-6-30 13:47 上傳
4月23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船塢中整裝待發。
這艘尚未被命名的國產航母,從尚在“襁褓”中時,就被各國媒體緊盯。到了“呱呱墜地”的這一天,其引發的熱度也在國際輿論場持續。
“中國將進入雙航母時代。”韓國KBS電視臺報道稱,中國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海軍強國。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則直接將它形容為“中國崛起的象征”:這艘航母引發許多中國人的驕傲,也使中國加入包括美俄在內的能建造大型戰艦的精英俱樂部。
外國網友對首艘國產航母也不吝溢美之詞:
此外,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順利完成首次自動交會對接、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順利結束、中國科學家發明高導熱超柔性石墨烯膜……
2017年即將走過一半,而中國在航天航空、人工智能、深海探測、生物醫藥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批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康奈爾大學等機構聯合發布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國際排名從2016年的25位升至22位,成為唯一進入前25名集團的中等收入國家。
“井噴”的科技成果證明
中國與發達國家科技水平差距
正逐步縮小
一個注重創新、應用創新的
科技大國
已經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
我們有理由相信
在下一個半年
還有在更遠的未來
中國
將繼續前進
帶給世界更多的震撼
更大的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