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寫的,今天突然翻到,拋磚引玉,供大家討論一下: 背景:《我和我的祖國》影片中制作自動升旗的那個片段。 文中僅僅從機械專業角度分析影片錯誤。 影片中主角林治遠,本文中簡稱林工。 第一個主要矛盾也是最大的矛盾就是因為場地限制林工需要做一個1:3縮小天安門升旗模型,請注意,這里旗桿按照影片推理也是三分之一(7.5米),在后面升旗時找的那個放音樂或者是現場演奏也是義勇軍進行曲,說明升旗時間不變(重點),有點機械或者物理常識的人就知道在實驗模擬時國旗的上升速度肯定應該和真實的速度比例也是1:3,要達到這個效果,減速電機的或者減速器輸出的速度和天安門真實的肯定不一樣了,這樣減速機輸出的扭矩或者國旗小桿對阻斷球的力就不一樣了,那就沒有模擬意義。矛盾點就是林工反復強調要和實際模型一模一樣,那這個矛盾就顯而易見!那有沒有可能通過模擬推算?我猜肯定不會,如果能計算準確,就不要費那么大的勁做模型了。還有人說國旗的驅動裝置的參數配置也許一樣的,那國歌只要演奏三分之一時間,那個吹號的能控制剛剛好三分之一時間嗎?那還不如掐表來的準確。 第二點錯誤:影片中說阻斷球因為材質不行生銹了,導致強度不夠而斷裂,后面還有時間找“不銹鋼”合金材料并且做成功了,難道就沒時間重新做一個和原來一模一樣的新球?可以先應急十月一號的升級儀式,總不至于幾個小時就生銹腐蝕了,后面可以再改進,根本沒必要幾個小時前那么趕時間;關于小球材質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影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斷裂處是在小球和旗桿連接處,而根本不是小球本身,對金屬材料有所了解的同志們肯定知道材料壓應力是遠大于剪應力和拉應力的,而斷裂的位置也是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那我們林工為什么要換小球的材料,而不是想辦法提高連接處的強度呢,是不是拍電影的時候根本就是杜撰或者是壓根就沒有弄清緣由,我想林工的技術水平肯定不用懷疑的,那么就是影片制作問題了;還有我們就是姑且承認小球需要換成類似“不銹鋼”成分的材料,大家有沒有想過這種不銹鋼材料和旗桿怎么焊接,用什么焊條,異種金屬之間的焊接工藝是比較復雜的,如果用和之前一樣的普通焊條,我估計還會斷裂,如果用類似“不銹鋼”焊條,是可以焊接的,但是還需要滿城去找鉻鎳嗎?直接用焊條做不就行了?還有在找到新材料后林工直接在土爐子里就開始融化了,我很想知道用的是什么火焰可以融化不銹鋼材料? 第三點:林工在爬旗桿時用的是電力工人用的鐵鞋,請注意!那個時間是在1949年,不是在六七十年代,具體“鐵鞋”發明時間我忘記了,有興趣的可以檢索一下,但肯定在49年以后,我們鐵鞋也玩穿越。 第四點:林工戴著面罩費那么大的勁才爬上去,焊接時面罩居然不用,那還帶上去作甚?
: X" v# g, `/ u. R# S) i5 u
如果還要其它問題各位朋友可以補充! 最后再說一下,如果電影是科幻類隨便怎么編,都不會有問題,關鍵是寫實類的,個人感覺還是需要盡量還原事實。 文中寫的語句可能有不通順的地方,大家將就看看,水平有限!
0 h, B2 Q; w T1 ~* \.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