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社友發的新聞,說有位倪先生駕鶴西去。其人有何功德?發明群鉆,功績卓著。鄙人一時心血來潮,在youku上找到個群鉆的視頻學習了下。這一學習不要緊,心想這不正落在我無窮小分析之彀中嗎?
8 y8 Q, H* _! K. F4 l8 K, V+ K1 T# n
我在研究無窮小分析的過程中,總結了一句口訣,那就是“宏觀為假,微觀為真”,換句話說,宏觀作用不過是微觀作用的統計學結果而已。我把這句話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沒人說過,那鄙人就是第一次說了。
/ H1 N0 B" E) s: y/ s" q3 V& A9 N& O' v, [2 W7 g; X, b
鄙人每每總結出一句話后,都喜歡在網上搜一下,看前人有無說過,但幾乎每次都是前人曾說過的,一而再,再而三,不由不讓人郁悶。如若實事求是,說那話是鄙人自己總結出來的吧,十個人就有十一個不相信,說你剽竊名人名言,所以鄙人就懶得去宣揚,權當吃啞巴虧了。 K3 l9 z) `$ w$ g {' \9 X% U
1 R; Z+ l* [( R! U1 J1 V2 ~. \ 鄙人寫帖子,都是純口語化,很多人都不以為然,以為沒啥技術含量。這種人呢,說起來也可悲,都是受學校那種程式化的教育浸泡久了,思維都僵化了,以為只有像教科書中那樣, 一個名詞幾十個字, 外帶條條款款, 比如第一章第二條第三款,第九章第八節第七條第六款第五點第四小點,1.1,1.1.1,1.1.1.1.1,以為這樣才叫學問。但凡是插科打諢式的,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他覺得什么也不是。其實他不知道,文體有不同。鄙人這種勉強可以稱作“學說體”,跟教科書體那是兩碼事,而后者大多是東拼西湊出來的。有首歌唱得好,山歌都是心中出,那用船裝水載來。我也學一句,學問都是心中出,那用東抄西摘來。鄙人這種學說體,還有一樣好處,那就是寫起來就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猶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也。
$ O( k+ M- Z. ~6 f9 g E- q% g0 R; B& `5 w# A' [( ^: v5 @. j
說回那鉆頭。鄙人對機加工知之甚少,說鉆頭有班門弄斧之嫌。但不管什么機加不機加,鄙人每當遇到不了解的結構時,就用最基礎的機械原理來一概視之,不管是飛機還是大炮,都一概視之,誰能奈我何?普通鉆頭兩邊兩條刃,“兩條”就是個宏觀概念,不過是個假象,實際每“一”條都是由“無數條”無窮小的刃聚合而成,而每個無窮小的刃其前后角都可能是不同的。倪先生浸淫日久,把這個道理給琢磨出來了,他知道那刃看起來雖然是直溜的一條,但其實是無數條,越靠中間前角越小,前角一小對切削就不利,又耗力又發熱。所以他就把靠中間的一些刃給磨了一下,加大了它們的前角,這一下子就激濁揚清了。從前有一隊蝦,排的整整齊齊的,共同推一輛車,但怎么也推不動,其實車并不重,但為啥推不動?原來是真正出力的只有幾只蝦而已,其余的都是把須子搭在車上做做樣子,看起來用力了,實際上不僅不出力,還增加了負載。倪先生這么一整呢,就好比把那些光搭須子的蝦給鞭笞了一頓,于是乎個個勉力,把車子推起來飛跑。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但鉆頭每天都能看到,能想到這么精微的卻不多。牛頓說他的一切成果都來自精微的思索,做技術也是一樣,一切成就也都來自精微的思索。精微的思索,需要將內力綿綿不絕的灌注在一處,沉靜而長久,這哪是粗人能干得了的活,分明只有我輩書生方能為之。& i; M' p' `! }0 n# O
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魏延,五虎大將,天下無敵,唯孔明能用之。孔明者,一介書生也,步不能走,馬不能戰,刀不能揮,弓不能挽,然若無孔明,五虎大將,皆不過一馬弓手耳。
+ ~2 C+ q6 U$ V$ c* i& g2 r x" ~8 {9 K. w0 R3 j1 y# x! G
: p) Z6 q4 |; ^8 g/ c$ G
/ j( i+ m$ \& H- m r [$ u4 w
補充內容 (2013-4-26 11:41):
6 n7 U f) ~. s6 j5 x% o帖子改不了了。更正下,五虎將應該是: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感謝11樓大俠。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