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空氣動力系教授劉沛清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國人對國產大飛機要求“純國產”是一個誤區。劉教授的解釋不但沒有改變人們的誤區,反而在網上引發更多的指責,不少說法聲稱這是“技術人員無能的借口”。
4 V% y9 H/ |0 N' t1 m7 f" L0 C從主觀角度講,大家都希望國產大飛機的國產化率越高越好,因為這代表著中國航空技術的整體進步。但國產客機C919的零件國產化率只有30%,支線客機ARJ-21還要更低,這些都令國產廣大航空愛好者失望。
# ]* B" |& z5 N* P9 ~' b2 K1 {4 u- A' g# z1 k# T
6年前,中國大飛機研制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時隔多年,在風起云涌的國際航空市場中,國產大飛機這個概念已經被給予很多期許,早已超出了一架飛機的含義,C919不再是個名稱,而是承載了“國產大飛機飛行”的夢想。
2 D, u' K% T9 u6 W國產大飛機C919自立項以來就備受關注,進度受阻的消息更是時有耳聞。承擔C919項目的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吳光輝此前表示,C919會按既定進度,2014年實現首飛,2016年陸續交付。而這,再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質疑。
% G- u* `) [1 ^
: |1 Q# f$ O9 k* K) j( p) v, e! ?飛機制造專家周濟生曾是我國國產噴氣支線飛機ARJ21副總設計師,也曾參與運十研發。他并不看好C919的進度,“這個進度比較冒進,沒有可能在2014年實現首飛,2016年實現交付,可能性極小。”他認為。
! B8 @- m; [. P“過去計算機水平很低,一架民用客機的研發往往需要8~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C919的時間進度也不能說是冒進,還要看其最終的結果。”
2 `- U8 S' I% A5 H" F# y( k ^! M/ `C919將搭載由美國GE和法國賽風聯合研制的LEAP發動機,這也是目前單通道飛機主要發動機的下一代產品。目前,我國航空發動機的仿制成分較多,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基礎研究還比較薄弱,尤其是熱力學、氣動力學等領域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D2 ~, E9 q3 B# y5 |7 B* c
/ `- p- ^. \( a1 @& J在國產大飛機的討論中,常常會出現是否“純國產”才能代表實力的爭議。“就像我們自家裝修房子一樣,小到廚具、餐具,大到冰箱、空調等電器,都不是自己的,但你能說裝修好的房子就不是自己的嗎?”* a( N; \% H3 S2 {, \9 w0 t
多數零部件采用進口產品,最重要的是滿足大飛機項目的研發進度和極為嚴格的適航要求,經濟性和安全性都必須得到保障,尤其是安全性。劉沛清說:“小到一個螺絲釘,大到各個組件零部件都有其安全要求,如果交付使用,說明其安全性至少通過了適航標準中最低的安全要求。這個要求可以作一個通俗的類比,便是故障發生概率是汽車的二十分之一,是火車的十分之一。”7 ]5 f9 n/ A; U5 h" ]+ j% E- a1 O
通過使用國際上的成熟技術,可以縮短漫長而復雜的認證過程。若我國完全通過自我滾動式發展,拿著圖紙一點點設計和研究,等建造完成,再經過中國民航局的適航審定,這個過程將會相當漫長。一旦大飛機的市場開發出現變化,這樣的投入就太浪費了。
. W: S9 \- J H8 w3 L6 o) y9 _. s$ A8 }0 G/ c2 J$ Q
國產噴氣客機國產化率低,主要是兩大原因:
/ m: w. ]/ ]( v5 F7 N& b* c4 K第一,中國航空工業技術水平仍大大落后,不僅僅是公認的發動機領域,在客機的氣象雷達、飛控系統、燃油系統、飛行記錄儀、電源系統,甚至起落架和輪胎,都達不到21世紀的國際水準,包括性能指標和經濟指標。# t' ^ u e3 f5 D q' ^
. x+ \9 z% ]9 B; Z+ v$ K
第二,為確保海外市場,飛機必須拿到美國等國的適航證,各個子系統都必須通過國際安全質量認證,否則沒法奢談什么銷售規模。而自行研制子系統時間不夠,每一個子系統都不是數年內就能搞定的。這個原因對國產化率的制約更加明顯。
" B+ Z9 x) G* O% d其實,兩個制約原因的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中國缺乏足夠的技術積累。而要想在短時間內搞定所有子系統,在性能、質量、安全性上全部達到要求,必須動員全中國的力量,就像當年的“兩彈一星”,這不是一個中國商飛公司獨立能夠完成的。除非整個中航工業集團總動員,放棄大部分新型軍用飛機的研制,把技術力量全投入民用客機的燃油系統、飛控系統和起落架上,這肯定是不現實的。
1 |+ _. i# V; G# _, l% C$ S2 _& u7 i7 v
最終的決定因素,還是成本和時間。中國要制造大型客機和支線客機,不是為了造著玩,不是為建造形象工程,核心目的是賺錢,最低限度也是讓整個中國客機產業搶占國際市場,實現長期賺錢。全力自行開發所有子系統,代價就是成本極大提高(幾倍于飛機售價也是可能的),時間極大拖延。違背“賺錢”這個根本宗旨,最終結果就是整個飛機項目的失敗。
* {6 c0 v4 M" k* |0 t8 F$ m) D ^% u) b3 [5 }- @
中國民用大飛機,又希望國產化率高,又希望2015年試飛,又希望成本低廉,又希望安全性高,又希望競爭力超過外國,世界上沒有這么便宜的事情(國產軍用大飛機,類似要求就少一半)。一個子系統不合格,所有美好愿望都會泡湯。例如,ARJ-21僅飛行安全軟件磨合不夠好,就拖延了一兩年,C919的同類問題又可能會有多少?
# \; p }) r! {評價中國的航空工業,要看清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落后現實,不能總把“中國人無所不能”當作假想前提。中國在1970年代造不出殲10戰斗機,1980年代也造不出“神舟”飛船,1990年代也登不上月球,21世紀也飛不到比鄰星。民用大飛機國產化率低,是中國航空整體水平確實不高的客觀體現,而不是某個技術團隊的問題。盲目自大,和盲目自卑往往屬于同一類群體。! f' u, R, F% k: r) ^) q5 o* b: D# I2 d
: U: E+ ?7 D2 I
點評:: o, D$ p; @4 `" T! m2 }
波音空客全球采購是因為價格原因,不是他們自己不能自產。919全球采購是技術原因,再多給兩倍的錢也造不出國產發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