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你看見一盤酥爛掛醬的紅燒肉,噴香撲鼻,你就想來碗白米飯,吃了它。
* O: |+ s, ]& E5 Q0 N" c$ D3 U5 r) N. ]9 L$ x" N, G1 ?, l
后來,你吃過許多紅燒肉了,自己也做過了。你看見一盤紅燒肉,就會下意識的考慮:這是五花肉還是肋排肉?這紅色是炒的糖色還是老抽上的?八角分量如何?是不是下了桂皮?這肉煎過沒有?是燉的還是蒸的?這盤肉在你眼里支離破碎,分成無數細碎點了。甚至你還會情不自禁的去分析:這地方產豬嗎?如果不產豬,豬肉是哪來的呢?下廚的阿姨手腳干凈么?用什么方式掛豬皮上的毛呢?……
& D0 V( Y! O* V) V/ k1 q9 s* b5 Q; k
最后,你叫一碗紅燒肉,看到的就是紅燒肉,酥爛掛醬,噴香撲鼻,你就想來碗白米飯,吃了它。# k6 R- v, Y$ G: v3 p5 G
為什么你不會再情不自禁的考慮了呢?因為其一,你已經自信到了不必用這種方式來下意識的自我證明“我是懂紅燒肉的”,你深知自己隨時可以判斷一盤紅燒肉的好壞之后,就沒有這心思了。其二,你確實也已經吃過了太多紅燒肉,所以你會對世上紅燒肉的諸多不如意處不加介懷,而去專心感受紅燒肉那具有共性的美妙部分——肥厚重味,別的管他娘。
1 V( G: g$ z$ H5 Q9 \# E, g0 O5 B. F1 [4 E, L2 q) e
簡單來說,最后之所以你看紅燒肉還是紅燒肉,一是你放過了世上的紅燒肉,二是你放過了自己——當然,前提是,你確實懂了紅燒肉,而且你知道自己懂了。
4 c9 I$ U/ ]9 z( i' i! l" S- G0 p
7 T6 k5 u. K0 d" ~) E$ S7 W/ c這就叫:見肉是肉;見肉不是肉;見肉還是肉。
m) ^9 `" K" }% L
- `6 T8 ]$ _+ G2 o6 G. Z這里的紅燒肉,當然也可以替換成其他許多詞。
D) f' \# _( \; q世上一切智慧,其實都可以歸納為:
' ?8 V# f$ Q/ @/ c1 y1 d$ r1 J對尚未被歸納為知識的或尚未被自己接受的東西,給出相對準確的判斷。
+ f9 R3 Z0 v! E- G# v+ c3 `/ g7 b( J6 p. I+ D2 s
換句話說:' u# ~, a c1 r2 ?6 t
知識是個圈。你知道得越多,圈的半徑越大,你就知道了越多先前不在你知識圈內的東西。
- |+ @0 R8 e- A! `, X所以知道越多,越覺得自己知道得不夠,就這個道理。
& d8 \% V- U! y* b: i; h而智慧則是另一回事:它使你有能力,去判斷不在你知識圈內的東西。
0 B7 O* [/ Z# h8 q, d( u1 J2 v5 M
1 n6 j2 T: \7 s8 q; U p有些人(非常少)天生有智慧;而更多人則是通過歸納、演繹和總結。
) H; A3 R8 [' x7 \) [! \% y6 b. p0 R' o& @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學就是獲取知識,思就是從知識里提取智慧。1 T, H6 G" }& p4 o1 w% R" g% L
孔子又最講究舉一反三。舉一反三,不學而能歸納判斷其大概,也就是智慧了。
0 B' j0 {" ~( m5 a, D
3 c; S% B2 P5 X 7 i0 k+ y6 u( N+ a% w) [: \5 [' W
點評:3 K2 O, O5 N/ `9 ?# a+ W' ~/ f
/ E2 v5 V( O6 L5 L4 {
能教授的一切,畢竟還是知識;而歸納推演、觸類旁通,卻只有自己能做到。
! \) H7 f# B7 X: j9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