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那就繼續扯“精度” |
點評
大俠費心了
| ||
點評
粗糙度主要是看的ISO,對應GB,131,1031,3505,10610,26958,主要是這幾個
李柱《互換性與測量技術》,P49~P50,P185~P193,P217~P230,也參考現行ISO。
另,“不明群眾”絕不是冒犯二位,而是對一些盲目頂帖的一無所知的家伙
第一段是討論前提,后面兩個是針對你所述觀點的具體討論
給我講授這門課程的老師是李柱的學生,我也看過其他的參考書,我所表述的也有我個人理解,歡迎繼續深入
關于我引到的術語理解,可以參考李柱先生編的《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其他的,也可以仔細看ISO
第一段我就明確了,你們糾結的“精度”實際所指,而這個“精度”也罷“誤差”也罷,就是指的結果本身即實際表面偏離理想表面的偏差
| ||
| ||
點評
一般有粗糙度要求的平面,微觀不平度是不會影響形位公差檢測的,就怕一些毛刺之類的,毛刺會引起粗大誤差,所以有些量儀或者工裝的定位基準平面,上面要開很多小溝槽,就為了避免這個。討論測量精度要有前提條件
討論測量精度要看具體的方法,還說這個測平面度,不打表。用三坐標,常用測球最小也得有2mm,如果表面粗糙度的波峰波谷大到2mm測球都會陷進去,你肯定不會用這么小的測球量平面度了。用平尺比劃就足夠了。
不是說有沒有辦法量的問題,我是想問,這種情況下,我們該理解為表面粗糙度對平面度有影響還是說這其實算是我們測量精度的問題?畢竟我們如果不要用表頭的話,就可以避免這種誤差了,(我只是打個比方)
大俠,測量不是吹毛求疵,需要打平面度的,表面粗糙度最粗也得12.5吧,表的球頭半徑有多大,你自己畫圖試試會有多大影響吧。這么討論最小包容區域讓現場工人有法量嗎?
然后將微觀波峰波谷按照一定數學歸納理論評價。
你得@他倆。哈哈。我這么理解,按照海鵬的觀點,最小包容是宏觀的,也就是,你圖中的波是宏觀波。表粗是微觀的,圖中的波是微觀波。宏波包含微波。換句話說,就是先創造一個涵蓋微觀峰頂的宏觀波。最小包容。
| ||
| ||
點評
更正一下:上面說的全跳動用直線度和多截面圓度代替測量的說法有誤。應該是圓柱度用直線度加多截面圓度代替。如果是全跳動被代替,那是簡單問題復雜化了。
不跟你扯皮,真事兒。還是鬼子給我干出來的。
不過,大俠非要說比較一個1.6粗糙和6.3粗糙的問題。我也問你一下,一個零件,尺寸精度超差20道,但是表粗只有0.8。你能告訴我這東西算高精度還是低精度?
呵呵,那就讓海大俠見笑了好了。不必如此憤慨。
再有,單純說1.6粗糙度的表面相比6.3的表面,哪個精度高,抓一個瞎包來,他也知道。
總算有明白人了。不明白那些不懂測量的人為什么非要往測量領域扯,你看我不懂測量,就嚴格守住說話的范圍。千分表、千分尺測量結果的數據處理非要和針觸濾波技術放到一起。。。還能扯上一堆不著邊的“術語”
| ||
| ||
點評
瓦是配的,這個沒錯。
木,晚上去無錫,然后。。。,又一圈。
哈,忙完了?
可說實話,那曲拐粗糙度高嗎?鏡面都沒到吧。
哪是什么高人啊,只是會被逼了解這些東西。有時候,一眼就判定的東西,上儀器很費勁。測量這事兒,很復雜的領域。
螺旋線大俠,高人!
那曲拐,就加工精度來論,要緊的恰恰就是粗糙度,圓柱度。而尺寸反而是其次,瓦是配的。
雖然我依舊不覺得那根曲軸的表面有多精密。但我贊同你的這種說法。
評分 | ||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5-13 00:08 , Processed in 0.09334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