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未來第一站 于 2016-12-16 09:24 編輯
昨天社友@Ruland聯軸器發了一貼——晚清工業。
其中提到在我國工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兩局:“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也提到一人-左宗棠。
提到左宗棠大家都會知道關于他同治五年(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準試行,即于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并創辦求是堂藝局(亦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
其實關于左宗棠還有兩局可能不為大多人所知。
“蘭州制造局”,“蘭州機器織呢局”
以下是關于這兩局的記載
左宗棠作為晚清時期的湘軍首領、洋務派代表性人物之一,他還是開創中國西部工業的先驅者。他所創建的“蘭州制造局”是西北近代工業的搖籃,創建的“蘭州織呢局”是中國第一個毛紡織企業。
籌建軍工廠解新疆之急 清同治四年(1865年),西亞浩罕汗國阿古柏率軍侵入我國新疆南部(喀什地區),同治六年(1867年),在南疆建立“哲德沙爾汗國”。此后,沙俄于同治十年(1871年)趁機派兵占領伊犁地區。當時,東南沿海防務十分緊張,朝中有人主張放棄新疆,全力加強海防。左宗棠則主張“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認為東南海防不可忽視,但收復新疆更是當務之急。這種意見,得到同治皇帝的贊許。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調任陜甘總督。當時陜、甘兩軍的軍火均依靠左宗棠部,左宗棠部的軍火等項,也“皆由上海洋行采辦而來,價值即甚昂貴。其他軍裝所用……從前均由鄂省制造,轉運西安。”由于價值昂貴和運輸不便,使左宗棠一到西安,就下決心籌建一個小型軍工廠,西安機器局也就應運而生。為了使西安機器局能迅速投入生產,左宗棠從江南制造局和金陵制造局調募了一批受過訓練的熟練工人,又花了30余萬兩銀子購買機器,用以制造洋槍、銅帽和開花子彈等軍火。 隨著戰事的進展,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宗棠行營進駐蘭州,籌劃收復被阿古柏侵占的新疆,實現其“東則海防,西則塞防”的主張。因戰爭的重心移到甘肅,左宗棠就把西安機器局的設備全部拆遷,移到了蘭州,設在蘭州暢家巷,即今蘭州體育館西南一帶,改名為蘭州機器制造局。 當時,建廠經費十分困難,左宗棠便委托上海侯補道、紅頂商人胡雪巖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400萬兩白銀,購置了機器設備。為增強蘭州制造局的技術力量,左宗棠一方面從浙江、廣東、福建等地抽調來一批技術工人,一方面委派一名追隨他多年的、頗懂機器的記名提督賴鎮主持工廠事務,著手籌建,當年就建成投產。 蘭州制造局主要生產武器彈藥。賴鎮是兵器制造專家,他領導一些廣東、浙江的工匠,還有外國的工匠,日夜不停地生產。產品有仿德國后膛螺絲大炮、仿意大利重炮、仿德國后膛七響槍。并且改進國內的劈山炮和廣東制造的無殼抬槍。原來的劈山炮很笨重,要13個人施放,改進后只需要5個人就夠了;抬槍原來是3個人放兩支,改造后,成為一個人放一支。制造局還大量生產銅引、銅帽和大小開花子彈等。裝子彈、炮彈的火藥原來由國外進口,運費昂貴。光緒元年(1875年),又成立了蘭州火藥局,生產出質量上乘的火藥。 槍炮裝備進疆部隊 光緒元年5月初,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開始全權實施收復新疆的主張。 當時,蘭州制造局生產的優質槍炮彈藥,其制造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準,這些槍炮彈藥源源不斷地供應進軍新疆的部隊,在掃平阿古柏政權,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正義戰爭中發揮了極大威力,開創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37年中,第一次使用國產武器戰勝外國侵略者的先例。 左宗棠在調離陜甘后,與護督楊石泉說,“大炮開花子均系賴鎮一手經理,攻克肅州,即得其助。用開花子至一千四百余枚。若非當時設局自制,必致匱乏,不能應手。見在新疆各城,次第速復,唯西四城所得賊遺大小炮位一百數十尊,余則空城一座。正須增添布置,伊犁收回舊炮既不合用,俄人槍炮豈肯留以贈我,將來亦費周章。弟見飭賴鎮查明存炮若干,尚須添置若干尊,每尊約須炮子五六百顆,方勉敷急用,是此項制造不能停工也。尚希面諭該鎮,仍前趕造火炮,儲存待撥,開花子照炮預備為要。”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蘭州制造局遷到武都路南的小倉子。民國5年(1916年),遷至甘肅貢院,即現在的蘭大二院處。甘肅督軍張廣建在門樓上題額“甘肅機器局”,繼續生產槍支彈藥。1925年,國民軍進駐甘肅后,甘肅機器局進入全盛時期。有職工上千人。能夠仿造捷克式、漢陽造等槍支,也能造輕重機槍和迫擊炮。1942年,遷于土門墩。廠址成為甘肅學院醫院(今蘭大二院)。 新中國成立以后,蘭州機器局結束了77年坎坷曲折的命運。1949年人民政府接收后,更名為蘭州人民機器廠,經過大規模改建后,又開始了新的征程,1952年改稱蘭州通用機器廠時至今日。 第一家中外合作工廠 左宗棠對西北工業的開發,是在因戰爭需要而開辦的軍火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他并沒有把軍火工業僅僅局限在生產武器上面,而是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把它發展成民用工業。他在新疆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后,深深感到,要鞏固西北邊防,就必須大力發展西北地方經濟。于是便利用西北得天獨厚的羊毛資源,在暢家巷前路、原后營基址上創建甘肅織呢總局。 當時辦廠的條件非常困難,左宗棠委托胡雪巖在上海向德國商人購買機器設備1200多件,花了一年時間運到蘭州。并從德國聘請匠師十多人,從陜甘丁勇中選拔工廠學徒,為甘肅培養了第一批產業工人。在左宗棠看來,利用西北的特產羊毛,開發毛紡織工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業,他說:“今日之學徒,皆異時匠師之選……以中華所產羊毛,就中華織成呢片普銷內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遠被各省。”光緒六年(1880年)9月16日,織呢局開工。 甘肅織呢總局的建成是我國近代工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家毛紡廠,也是整個亞洲的兩個織呢廠之一,比李鴻章在上海開辦的我國第一家棉紡廠還要早幾年,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家中外合作工廠,在近代中國乃至亞洲工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織呢局每天生產10至14匹蘭呢。左宗棠見織出的羊毛絨質薄而細,美觀耐穿,并不比洋人的差,非常高興。當年冬天他把甘肅織呢總局生產的毛紡織品帶到北京,引起各方人士的興趣和稱贊,同時也引起了近代工業比較發達的一些國家的關注。英國派人到甘肅織呢總局考察,并把考察報告刊登在上海的《字林西報》上。 蘭州解放后,甘肅織呢總局改為蘭州第二毛紡廠。
“蘭州制造局”、“甘肅織呢局”的創辦,使近代工業在一向閉塞落后的蘭州地區閃現出一縷光華,打破了蘭州封建經濟的沉寂局面,使古老的蘭州開始邁入了近代工業的殿堂,對蘭州乃至整個西北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革,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進步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QQ截圖20161215230601.png (255.97 KB, 下載次數: 79)
下載附件
2016-12-15 23:08 上傳
1917年蘭州制造局在萃英門貢院舊址 后記 其實左宗棠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貢獻就是收復了新疆 光緒元年(1875年),朝廷上爭議出兵收復新疆,引起“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為主要假想敵,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則是塞防派,并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 李鴻章等認為:自從乾隆年間平定新疆一百多年以來,每年都要花費數百萬兩餉銀,這是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現在又要竭盡天下的財力去贍養大軍西征,還不如依從英國人提出的條件,允許阿古柏政權獨立,只要他答應稱臣入貢就是了。 左宗棠力駁李鴻章,他認為:如果丟失新疆,則這塊土地不是被西方的英國勢力,就是被北方的沙俄鯨吞,中國隨即失去西北邊防的關卡要塞和重鎮,使西北邊防無以屏障,到時中國邊防的兵力不但不能削減,反而會大大增加。從全局來看,不戰而丟新疆的后果,對內必將嚴重有損國威,喪失民心;對外也必將助長列強的侵略氣焰,不利于海防。以李鴻章的主張乃是誤國,絕不可行。 當時的軍機大臣文祥為左宗棠所說服,全力支持之:“老臣以為宗棠之言深謀遠慮,上承先皇高宗之遺志,下惠子孫萬代,請陛下決策。”于是光緒皇帝和攝政的西太后下詔授左宗棠為欽差大臣,全權節制三軍,以將軍金順為副帥,擇機出塞平叛新疆。 沒去過新疆的可以腦補以下,就是現在我們去一趟新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里的交通,自然,人文環境極其復雜(特別是南疆現在北疆好點),80年代從伊利到烏魯木齊火車需要三天三夜,地圖上的直線距離也就六七百公里,喀什到現在漢人還是少數民族,離烏魯木齊1700公里,路上除了雪山就是戈壁,那時候要帶人,馬車拉著糧草去打仗,十有八九凍死隔壁,困難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