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面壁深功 于 2017-5-31 06:20 編輯
今天是全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迎來了屬于自己的節日——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一年前的今天,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九大同時召開,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從“天眼”探空到“蛟龍”探海,從頁巖氣勘探到量子計算機研發,深空、深海、深地、深藍,中國科技突破全方位出現,一批“叫得響、數得著”的科技成果驚艷全球。 從“向科學進軍”到“迎來科學的春天”,從“占有一席之地”到“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中國的創新之音越來越激越、昂揚,面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之門,已經開啟。 中國突破:只爭朝夕,科技發展站在飛躍的新起點 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C919成功首飛,實現了國產大型客機“零的突破”,讓中國不再是“沒有翅膀的雄鷹”。 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建成使用,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海洋六號”科考船刷新多項極地和深海科考紀錄 5G引領勢頭逐漸形成、特高壓輸變電關鍵技術領跑世界、LED照明產品產量和應用規模全球第一……科技創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領跑的比重越來越大。 當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部非洲,研發此類疫苗成為當時醫療科研界努力摘奪的“皇冠”,中國的疫苗研發水平很快得到國際同行高度認可。 中國優勢: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集中力量辦大事 大亞灣反應堆,高溫超導研究,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國際領先……一大批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取得的突破,正是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重大投入,瞄準前沿、緊扣需求,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了持續不斷的“原動力”。 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蘊藏巨大潛能。在“科技三會”召開的當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5.97%,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72小時內快速查明300種突發傳染病原,傳染病應急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科技競爭力。目前,我國國家高新區共156家,未來還將進一步發揮“領頭羊”作用,推動國家自創區、高新區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陣地。 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指引下,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進一步轉化為科研動力。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是首屆創新爭先獎的獎章獲得者之一。早晨7點鐘進實驗室,晚上11點鐘離開,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周末。 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到如今叩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無數中國航天人懷著科技報國的信仰,集中在中國航天這面大旗之下,不改初心,創造出累累碩果。 2016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達到15440億元,比上年增加9%,占GDP比重為2.1%,其中企業占比78%…… 青藏高原生態恢復、新疆地區棉花生產,在人跡罕至的深處,在棉花種植的田間,科研工作者用堅守和創新,鑄就了屬于人民和土地的科技創新成果。這些碩果,不由白紙黑字寫就,而是借用信仰鑄就的如椽巨筆,撰寫在祖國大地上。 中國希望:在科研的“黃金時代”,以“科技夢”助推“中國夢” 近代以后,由于各種原因,我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從世界強國變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如今,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但經濟發展中“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仍然存在。“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科技部負責人表示,我國多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表明,要想抓住科技革命機遇,就要準確判斷科技突破方向。 發布實施《“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研究提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立項建議、國家實驗室組建方案并經中央審議通過……一系列引領國家科技創新的重磅規劃和方案密集出臺,清晰定位科技創新供給的新坐標。 “十二五”期間,我國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人力資源總量超過7100萬,R&D人員總量535萬;回國人才超過110萬,是前30年回國人數的3倍。 。。。。。。 |